一片瓦承載的歷史記憶
紅墻黛瓦向來是中國古典建筑的標志,一片片瓦堆砌的不僅是防風避雨的屋檐,更是一個個古色古韻的世界。鋁瓦,銅瓦,仿古瓦,金屬瓦,古建瓦……各具風情,為人所建,為人所用,它們聯系著世世代代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見證著世世代代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歷史。
以青瓦為例,青瓦是一種歷史悠久并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建筑的一類瓦,一般指粘土青瓦。它以粘土(包括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干燥和焙燒而制成。
瓦的發明,是周人的創造,是古代人們走出洞穴,建造家園的發明。鋁瓦,銅瓦,仿古瓦,金屬瓦……又是隨后世世代代的紛繁社會人們更高審美和實用需求的產物。陶青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開始用于屋頂。在陜西岐山的西周宗廟遺址中發現的帶有瓦釘,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瓦。西周初期,瓦的數量較少。到了春秋時期的遺址,較多發現板青瓦、筒青瓦、青瓦當,表面多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可知青瓦已經發明,被迅速用于建筑,不僅數量大,而且根據不同的用途,燒造出不同的類型。《春秋》隱公八年:宋公、齊侯、衛侯盟于青瓦屋。會盟的地點是在周王朝的溫,但經中僅記為覆蓋有青瓦的屋,可見這是在當時人人皆知的偉大建筑。
到了戰國時代,隨著制瓦業的逐步發展,青瓦進一步普及,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子也能用青瓦了。到了秦漢,獨立的制陶業形成,并在工藝上作了許多改進,如改用青瓦榫頭使青瓦間相接更為吻合,取代青瓦釘和青瓦鼻。西漢時期工藝上又取得明顯的進步,使帶有圓形青瓦當的筒青瓦,由三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青瓦的質量也有較大提高,因稱“秦磚漢青瓦”。
瓦承襲了三千年的建筑歷史,歷經形式大小和工藝的演變,終成中國傳統建筑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
在當代建筑業中,鋁瓦,銅瓦,仿古瓦,金屬瓦,古建瓦的逐漸涌現,各具特色,以其環保耐用,古樸美觀,在當代建筑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它們可以仿造古時的樣式做舊,并以古典的獨特韻味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古建磚瓦廠家還可以通過不同樣式、顏色及圖案的瓦體現建筑物歲月的滄桑及歷史的厚重。
一片瓦,承載的是中國人對歷史的記憶,因此,在當今社會的使用價值還是非常可觀的。(本文部分歷史事實參考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