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都建筑經歷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興衰時期,碎磚瓦塊數量極多,用拳頭大小的碎磚就可以砌成很高的山墻,這是老北京工匠師傅們的絕活兒,
老北京最高級的住宅應該是位于前門的鮮魚口、打磨廠、廊房頭條等,干擺、絲縫的磨磚對縫到頂,這只有那些達官顯貴、富商大賈才做得到。另
外,在北京平民百姓的住房為整條磚加碎磚(這里說的整條磚,在老北京建筑稱之為--打開條或開條磚)。
開條磚長按《清代官窯規格》288*160*83mm/64mm;小開條:245*125*51.3/40mm磚的正中有一道溝,按《中國古建瓦石營法》介紹:開條
中部有一道細長淺溝,便于開做條頭。該磚質地介于停泥磚與沙滾子磚之間,溝寬5mm*溝深5mm此溝槽貫穿大開條磚的長度。
開條磚色深灰,比現如今的機制紅磚都大、寬一些,磚的厚度:官窯規格的磚厚;民窯燒制的開條磚要略薄些。除開條型磚外,北京房屋建筑在不
關鍵的建筑部位則多用碎磚頭或半頭磚。這些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缺棱少角的磚頭瓦塊在北京泥瓦匠手中都會派上了廣泛的用場。具體的砌法是先
用開條磚砌四角,中間用碎磚頭與泥漿填充,略向里縮,外面抹灰再刷上白灰,即省材料又美觀,這種墻稱---軟心墻。我們常見的北京居民小院的山
墻、后檐墻、院墻多是這種五進五出的軟心墻砌法。這是老北京地區民居(合瓦)建筑的一大特色。之所以碎磚砌墻墻不塌,是因為屋面的重量是由
大木梁柱及木結構梁架承載的,墻身并不承重,只是分隔室內與室外的保溫功能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