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了解一下"青瓦是如何降低滲漏率的"跟隨小編走進下面的文章中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青磚青瓦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建筑史上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這些年里,歷經了形狀的改變和制作工藝的進步,是傳統建筑材料之一。
古有“漢青磚青瓦”之說,猶如景德鎮之瓷器,意為蜀漢之青磚青瓦,無論在材質、美觀及運用方面,均超過其他地區。大邑地處川西鶴鳴山,是
白堊紀地質公園龍門山脈與古臨邛山脈相聯之地,盛產燒制優質青磚青瓦材的主要原材料--“粘土”。多道設防剛柔相濟,小塊的青磚青瓦上下左
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青磚青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青磚青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
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厘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F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
多道設防亦很相似。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而是7層作法,要達到柱內水分出得來,又要雨水浸不進。
![青瓦 青瓦](../UploadFile/image/20140627/2014062716400461461.jpg)
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東西降雨量大小懸殊。在少雨地區,民房采用泥土囤頂,坡度僅二三度。在草原地區,牧
民不定居,建造易搬遷的活動房屋--氈包或氈帳,使用牛羊氈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溫一體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區,屋面用小青磚青瓦防水,上
下接壓約3/4,形成很厚的青磚青瓦層,夏天有隔熱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是古代建筑防水的經驗。選材施工苛求質量,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
非常嚴格,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后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
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于青磚青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驗,然后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青磚青瓦不僅放線,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
控制。正是對施工質量嚴格控制,竣工后的屋面數百年不漏。唐、宋、遼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簡直是奇跡。
做坡設溝以排為主,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盡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并加大坡度以利
排水?拷菁箖蓚鹊钠露瘸^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地下建筑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
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瓷銅鐵錫制青磚青瓦防水,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
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青磚青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筑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青磚青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于是加強對
青磚青瓦質的研究。使其搟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于現代的瓷器。
以上就是東申景觀藝術工程為大家介紹的內容,如果疑問可咨詢客服。
下一章推薦:
琉璃瓦的施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