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之路,幾十位專家學者出奇地步調一致,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傳統建筑面臨的危機之深前所未有。如何實現有效的保護與利用?如何促進傳統建筑的發展與創新?昨天,記者采訪了與會的專家學者,聽一聽他們的聲音。
保護傳統建筑就是保護歷史“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蘇州的商品住宅不斷擴容,但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所占的份額卻還不足1%。”蘇州市新滄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建華不無擔憂地說,這種情況如不能得到有效緩解,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量西式建筑充斥現代化城市,“千城一面”的缺憾將愈加明顯。
史建華并非杞人憂天,振臂一呼眾者應所帶來的信心,也給了他接手蒯祥園、創辦蘇州傳統建筑展示館、承辦首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蘇州論壇的底氣。
“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不斷地在保護中創新和發展,使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會長姚兵說,傳統建筑就是一段鮮活的歷史標本,欣賞中國的傳統建筑就好比翻開了一部沉甸甸的史書。維護好歷史傳承,留住建筑文化的命脈,是保持城市特色的關鍵所在。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中國傳統建筑保護面臨的困難重重。
在這方面,蘇州所取得的成績贏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贊揚。“能生活在蘇州這樣一座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一體的人間天堂,不失為一種幸福。”姚兵說,蘇州的城市發展,不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在對古城古鎮和古建筑的保護上,更是走出了一條保護和發展的創新之路,積累了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長期從事古城保護調研的蘇州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書記、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周云認為,蘇州古城古建的保護經驗可以歸結為三條路徑:一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保護并存;二是蘇州古城古建筑整體性與多樣化特色分區保護并存;三是蘇州古城以及和整個城市再發展過程當中的動態與靜態保護并存。
“基于這三種并存的保護思路,以此來實現保護與發展的有機協調。”周云說,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蘇州在實現城市建設速度化和城市環境宜居化的同時,也使得蘇州古城得到了有效的“松動”,古建筑也得到了較為全面完整的保護。
創新需要激活文化原動力
關鍵詞:“蘇州樣本”“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
在對傳統建筑的利用和發展上,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在創新思路、大膽探索的同時,必須進行文化層次的尋求和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王煒文教授介紹了近年來香港在保護利用歷史建筑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一座城市隨著歷史和人文生態的自然發展,會慢慢衍生出一份屬于自己的性情,反映出她獨特的風格。香港有較為平民化的帶有騎樓的樓房,也有帶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筑以及留下來的英式建筑。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因為涉及復雜的產權等因素,香港并沒有明確的政策對具歷史價值的建筑作適當的保留,以致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拆除。
王煒文介紹說,2008年,香港正式成立一個歷史建筑辦事處,在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進行調查記錄后,分別施以不同的利用方案。其中一種方案便是利用“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用投標方式交與非政府組織作適當的用途。較為典型的一例,便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一座平民安置樓,將在“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下變身為青年旅舍
相較于香港的建筑歷史,蘇州2500多年的歷史層積,為后人留下了數百處古建民宅,也為當代蘇州提出了一道頗費思量的難題。激活這座文化古城,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蘇州)名譽主任汪長根介紹說,長期以來,蘇州對老宅古建采取以利用為動力,探索政府指導與社會力量參與保護修復的互動的新思路,并以實現功能多樣性為目標,探索有效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即在保住原有功能的同時,發揮它在文化、旅游、藝術、審美等方面的功能,使這些功能為當代人服務。
據介紹,近年來,修復并投入到人們現代生活中使用的蘇州古建老宅已悄然成風,往日的深宅大院分別以博物館、科普館、社區活動中心、特色客棧等各色面目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而蘇州的傳統建筑文化也以園林會所、私家宅院等形式輻射到國內其它城市,乃至全世界,廣為人們所接受。汪長根說:“我想能不能把它概括為優秀傳統建筑保護利用的蘇州經驗或者蘇州樣本,以供各地參考。”
“任何創新都要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目前我們迫切需要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有系統、有組織地進行梳理。”姚兵說,中國的傳統建筑擁有悠久深厚的歷史,特別是蘇州的傳統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極高的工藝、歷史價值,有希望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也是現代中國建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源泉。
首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蘇州論壇的舉行,使得姚兵的愿望變得清晰可見,但他并不滿足于此。論壇上,姚兵又提出了一個看似遙遠卻現實的觀點:要及時地把理論變為產品,促進傳統建筑文化產業化。
作為蘇州一家民營企業,新滄浪房產經過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條傳統建筑的市場化之路。正如它的當家人史建華所說,要生存,就必須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并讓這個附加值得到市場認可。他帶領團隊打造的現代園林會所,既有傳統園林建筑的內秀、內斂、內涵的品質特征,又兼具娛樂、會議、居住等現代人所需的使用功能,滿足了現代人審美和居住的雙重需求。
而早在1979年,蘇州園林建筑之美便深深打動了美國人的心,作為蘇州園林的代表,“明軒”首度出口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此后,蘇州園林更是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輸出到世界各地。但遺憾的是,就產業概念而言,至今蘇州乃至全國都未能形成一條清晰可見的“傳統建筑文化”產業鏈。
“推動文化大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建筑文化應走在前列。”蘇州市社科聯主席高志罡認為,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一定意義上是文化價值之爭,是文化價值認同之間的博弈。我們不僅要把傳統的中國建筑和古典園林移植到國外,更重要的是借此把蘊含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優秀文化廣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