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
建筑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現代的建筑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鋁瓦
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為建筑材料,以木架構為結構方式(柱、梁、枋、檁、椽等構件),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間距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筑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由于木質材質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樹木,仰觀風云日月,成為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個庭院組成的建筑群,單個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過渡,成為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呈現出一種中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其中宮殿、寺廟一類比較莊嚴的建筑,往往沿著中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主要建筑物,兩側對稱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勝。
古人很早就能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達到美觀的效果。中式建筑重藝術裝飾,但不復雜,只在主要部位作重點裝飾,如窗檐、門楣、屋脊等,布局多為衡平方向發展,不重高層建筑,至佛教傳入后,出現了樓閣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藝術加工也都是對結構體系和構件的加工,如色彩、裝飾與構件結合,構成了豐富絢麗的藝術成就,雕梁畫棟,形體優美而色彩斑斕;楹聯匾額,激發意趣而遐想無窮。銅瓦
中式建筑品類繁盛,包括宮殿、陵園、寺院、宮觀、園林、橋梁、塔剎等。
外國建筑
實用藝術的一種,又歸于廣義的造型藝術。指用沉重的物質材料堆砌而成的物質產品,是人類為滿足自身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動需要而創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類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間環境。建筑藝術是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體形式、結構造型、內外空間組合、裝修和裝飾、色彩、質感等方面的審美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實用造型藝術。建筑是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為遮風避雨、防寒祛暑而營造的,是人類為抵抗殘酷無情的自然力而自覺建造起來的第一道屏障,只具有實用的目的。隨著物質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建筑才越具有審美的性質,直至發展成為以作為權勢象征為主要目的的宮殿建筑,以供觀賞為主要的目的園林建筑。在各門藝術中,建筑是最早的藝術之一。恩格斯認為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有了“作為藝術的建筑的萌芽”了。建筑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建筑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維空間(包括頂面)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等,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建筑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為木結構建筑、磚石建筑、鋼筋水泥建筑、鋼木建筑、輕質材料建筑等;根據建筑所體現的民族風格,可分為中國式、日本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伊斯蘭式、印第安式建筑等;根據建筑的時代風格,可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古典主義式、國際式建筑等;根據建筑流派的不同,分類就更復雜了,僅“二戰”后,西方就有野性主義、象征主義、歷史主義、新古典主義、新方言派、重技派、怪異建筑派、有機建筑派、新自由派、后期現代空間派等。但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較多的是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將建筑分為住宅建筑、生產建筑、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園林建筑、紀念性建筑、陵寢建筑、宗教建筑等。古建瓦
《中國現代建筑概況》TUWEN中國現代建筑泛指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建筑。金屬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