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產生的一大物質內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亮麗風景,是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不斷作用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建筑文化內涵和風格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也完全不同。
中國建筑選用木材
建筑是技術和藝術的統一載體,其構造的合理性、邏輯性本身就具有美學品格。中國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中國的木結構建筑體系受木材天然長度的制約,一根梁的跨度有限,無論是抬梁式還是穿斗式,通過一級級舉架,亦可取得相當的進深。
無論宋代的《營造法式》,還是清代的《工程做法》,對木結構建筑造型有毫不含糊的做法規定,屋頂的“舉架”,屋身的“柱側腳”、“柱生起”,木構件的“卷殺”、“梭柱”、“月梁”等做法,都是木結構派生出的藝術處理,造成中國古建筑外觀造型的多變。
外部和內部因掩蓋建筑材料的粗陋而進行的涂飾色漿,油漆彩繪,或就建筑構件本身施以雕刻、填彩、包貼貴金屬、鑲嵌珠寶,其色彩、質感以及裝飾紋樣,有助于烘托特定的環境氣氛。這種建筑形式和西方反差較大,西方游客可能更希望住在其中,感受東方居所的獨特魅力。
西方建筑選用石材
在建筑史上,西方人自古希臘、羅馬時代開始,便一直以石頭充當主建材,在西方有“建筑史即為石頭史”的說法,雨果亦將建筑稱之為“石頭的交響曲”。西方傳統(古典)建筑體現出以石為本位的風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龐而大的石塊構造建筑,由最單純的石柱橋梁、疊澀砌筑到拱券再到穹窿頂;磚石拱券由半圓拱到雙圓心的尖拱;由古羅馬平衡穹頂側推力的厚重實墻,到哥特式使空間從實墻面中解放出來的輕巧扶壁,西方的建筑都追求高和大,集中龐大的財力、物力、人力予以完成,成為等級勢力經濟實力的象征。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詞匯”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