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乃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遺產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先輩們憑借智慧與勤勞創造出來的結晶。
與我們所熟知的當代藝術以及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當代建筑截然不同。在中國古代建筑的不同層面和門類中,都有特定的詞匯來表示其名稱,這些名稱與如今的語匯存在較大的差別。
那么,要認識中國古代建筑,就讓我們從“這些獨特的名詞”開始吧!
面闊進深
面闊:在中國古建筑中,它是對單體建筑開間的一種稱謂,也被世人稱作“面寬”。
通面闊:也叫“通面寬”,指的是單體建筑的縱向長度。通常是從角柱到角柱之間的中到中尺寸,其中包括明間、次間、梢間、盡間等各個開間。
進深:主要是指橫向梁架的深度。通過柱子之間的距離以及梁架椽子的數量來確定“進深”的概念。
通進深:代表單體建筑的橫向長度,也就是建筑的寬度,由角柱至角柱中到中尺寸來體現。一座建筑的“通進深”是由若干個開間的進深組成。按照《清式營造則例》的規定:“通進深”以“通面闊”的八分之五來確定。
間的概念
間:在中國古建筑中是一種空間概念。
明間:在古建筑單體平面布局中,又被稱為“當心間”,是構成單體建筑的基本單位,處在兩次間的正中間位置。
次間:位于明間的兩側,處于兩梢間之間。當單體建筑有多個開間時,“次間”的數量也會相應增多。
梢間:也可寫作“稍間”。處在次間的兩側,所以有“梢間”的建筑,其單體建筑開間至少是面闊開間五間的布局。
盡間:是古建筑面闊方向的最后一間。
臺明:中國的古建筑都是建造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就叫臺明,臺明是臺基的主體部分。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伸的部分是臺明出沿,對應著屋頂的上出檐,又被稱作“下出”。古建筑的上出要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做“回水”。回水的作用是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效果。
邊間:這是江南建筑對開間的一種稱謂,和北方建筑的盡間相同。根據《營造法式》記載,“邊間”就是房屋面闊方向最邊上的開間。
屋脊概念
正脊:也被稱作大脊、平脊,處于屋頂前后兩坡相交的地方,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的兩端通常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能會有寶瓶等裝飾物。
垂脊: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建筑上,是從正脊兩端沿著前后坡向下延伸的部分;在攢尖頂中,則是從寶頂至屋檐轉角處。
垂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垂脊上的獸件。一般在垂脊的最前端,外形通常是一個獸頭形狀,向下垂著。垂獸起到裝飾垂脊以及保護屋脊的作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體現了古代建筑的等級和規格。
蹲獸:也叫走獸、小獸等,蹲坐在古建筑的屋脊上。一般位于垂脊或戧脊上,在垂獸之后依次排列。蹲獸的數量和種類根據建筑的等級而有所不同,常見的有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蹲獸不僅具有裝飾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屋脊上的瓦片,防止滑落。
鴟吻:又名鴟尾、蚩尾等,位于正脊兩端。鴟吻的形狀通常是龍頭魚身或龍首魚尾,造型較為夸張。鴟吻最早是作為防火的象征出現在建筑上,后來也逐漸成為建筑等級和裝飾的重要元素。它可以保護正脊兩端的結合部,防止雨水侵蝕和火災蔓延。
屋面構件
博風板:也叫搏風、搏縫板或封山板,在宋朝時就被稱為博風板。常常用于古代歇山頂和懸山頂建筑中,這些建筑的屋頂兩端會伸出山墻之外。為了抵御風雪,人們用木條釘在檁條頂端,同時它也能起到遮擋桁(檁)頭的作用。
山花板:在中國古代歇山頂建筑里,是覆蓋屋頂兩端三角形山面的木板,緊挨著博風板,上面常常雕刻有花飾。也有采用玻璃貼面來代替山花板和博風板的做法。
博脊:是一種建筑構件。在我國古代建筑物中,歇山頂在山花板與其下山面屋面相交處平置的脊就稱為博脊。
釘帽:在古建屋面檐口處,為了固定檐頭的瓦使其不至于松動脫落,會釘上瓦釘。但因為金屬瓦釘容易進水生銹,所以工匠們燒制了瓦頂帽來蓋住瓦釘處,這就是釘帽。
瓦當:在古代中國建筑中,是覆蓋在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物,可以防止雨水倒灌。
滴水:主要的作用是防止雨水回流。一方面能有效防止雨水對檐椽的侵蝕以及雨水滲入屋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對建筑物臺基的沖刷區域過寬,讓從屋頂上流下的雨水只落在屋檐頂正下方的有限區域內,從而較好地保護臺基平整和墻基的穩定,延長建筑的壽命。
瓦當和滴水,一個防止雨水倒灌,一個引導雨水下流,都是為了保護屋檐,避免椽子腐爛。從使用價值上看,瓦當與滴水實現了完美的配合。
椽飛構件
大連檐:在清式建筑大木作中是一種構件,宋式則稱作“小連檐”。它位于屋檐檐頭,安置在飛椽之上,其上皮是瓦口木,呈三角形斷面。長度能達到仔角梁端頭,會隨著翼角翅起而緩緩上升。
飛椽:在大式建筑里,為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圓形斷面的檐椽外端,要加釘一截方形斷面的椽子,這就叫“飛椽”,也被稱作“飛檐椽”。在宋代時稱“飛椽”為“飛子”。飛椽的長短根據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檐椽:即屋檐上的椽子,通常斷面是圓形,所以也叫“圓椽”。架在老檐檀和檐檀之上,用來承挑屋檐。
平板枋:處在柱頭和大額枋之上,起到連接柱子的作用,以穩定柱網之間的連接。大額枋:“檐柱與檐柱之間的聯絡構件”被稱為大額枋(依據《清式營造則例》),是橫向拉拽構件,上面安裝平身科斗拱,是抬梁式梁架所必需的。
由額墊板:清式建筑大木作構件,是大額枋向小額枋過渡的一種做法。
小額枋:明清建筑特有的做法,位于大額枋下面,與由額墊板結合。其長度與大額枋相同,但斷面尺寸明顯小于大額枋,到角柱時有出頭與不出頭兩種做法。與大額枋有相同的作用,而小額枋是由宋式建筑的由額演變而來。
上檻:也稱“替樁”,俗稱“門框”,位于兩柱間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門窗最上層的木框。
菱花隔扇:是指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圖案的隔扇,一般用于外檐門窗之中。菱花隔扇的等級很高,只有在皇家的宮殿、園林、壇廟、帝陵和高等級寺廟建筑中才可以使用。菱花的具體樣式有多種,其中以雙交四椀、三交六椀最為常見。
絳環板:隔扇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設置在裙板之上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