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作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在獨特封閉的自然環境中,其風格極富地方特色,自成體系。
四川,簡稱川或蜀,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
其間設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后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伴隨著歷史上的人口遷徒和王朝興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現出與中原及其他地區建筑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多樣性特征。
四川民居作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在獨特封閉的自然環境中,其風格極富地方特色,自成體系。
四川是我國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區,也是客家人口最多的西部內陸大省。由于明末清初長期戰亂,四川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清朝康熙年間朝廷諭令準許各地人進入四川墾殖,史上稱“湖廣填四川”。
很多客家人因此從南方遷到了四川。他們散居在川中、川東及各地,特別是窮鄉山溝僻地,他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在一起。
四川內陸山區丘陵,時五方雜處,互有戒備,長期以來,發展出一套適合山地、丘陵地謀生的生活方式。大分散、小集中是新的環境中一種新的聚居形式。
小集中以原鄉原籍原宗為聚居基礎。聚居區內家族單位變小,必然導致居住空間變小。其中比較典型的客家民居是在川中地區,主要類型行一堂屋、二堂屋等。
所謂“二堂屋”,即進門間為下堂屋,正房中為上堂屋,上、下堂屋間為天井,同在中軸線上。左右廂房無門壁而開敞,正房三間,無樓,下房三間,中為下堂屋兼門廳,四圍封閉,少窗。
有土坯磚砌、土夯、夾泥竹編墻、木板壁等形式,成都東部二堂屋幾乎清一色草頂。正立面上部有一條長坡檐以銜接山墻處。草作工藝相當精湛,禮花飾脊,檐口平整,是川中草屋民居的精品。
這類“圖”形的平面和草作丁藝直接影響成都西、南及雙流、溫江、仁壽、彭山、郫縣、灌縣等縣的草屋布局和屋頂制作。其中各縣雖多以四合院完善形制,但依然可見二堂屋形制的滲透力。
二堂屋在隆昌大部、榮縣局部也有大面積分布,不同的是這里的二堂屋為瓦屋頂,個別或正房有樓,或正房、耳房均有樓。這就形成了二堂屋的兩大分布區。其中隆昌、榮昌分布面積還大于成都東郊,但較分散。
客家土樓、碉樓民居的分布,以土樓民居特征最易識別歸屬。主要是方形、長方形平面,體量小于原鄉土樓,格局依然。只是有些周圍附加木構瓦頂形成合院,反映出四川客家土樓與中原合院的融合,這正是四川客家土樓民居的特點。
附近武隆、南川、巴縣受土樓影響最大,因當地不全是客家人,雖成為川中碉樓民居集中區域,但大大縮小了防御單體體量,民居自成一格,但可明顯看出土樓的影子。
其他非純客家人居住地區,尤其山區和邊遠之地,也有建碉樓的習慣,但比較分散,且與客家人二堂屋及四合院相結合。川中客家人把原鄉土樓和二堂屋兩種形式在川中進行結合發展。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勢的不同、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多姿多彩的形式。
|